2023年7月8日星期六,为了充分了解及学习梧龙村古村落乡村振兴精神,厦门大学嘉庚学院(SAF)“校友工作中心”三下乡小分队深入探访漳州市东山县西埔镇梧龙村,前往下埕古井“龙诞井”、林氏宗祠、庙山公园等地追寻乡村振兴足迹。
7月8日下午14时50分,“校友工作中心”小分队来到了下埕古井“龙诞井”,“龙诞井”位于村前底凹处,俗称下埕古井,是梧龙村有史以来之古井,聚群山之金津,纳牯脉之玉液。该井历史悠久,乃先祖于明景泰癸酉1453年开凿,井水长年清澈见底,时常溢满井墙,堪称真龙正穴,水清泉洁,质纯甘甜,四周良田成片,受益甚广。1962年至1963年大旱八个多月,各处池塘、潭窖干枯底瘪,唯此古井水位不降,仍可供全村及邻村四千多人之饮用,尚可灌溉邻近水田十多亩。
随着“龙诞井”年久失修,井水受附近田地影响水体浑浊。为确保龙井水质,梧龙村党支部对其进行重修,加深井底,筑井路,加固井墙,至今水质不变。村民仍常来取水泡茶而茶壶不生茶垢,古井至今保持完好!

图为“校友工作中心”小分队在“龙诞井”体验
下午15时30分,“校友工作中心”小分队来到了梧龙村林氏源流——林氏宗祠。漳州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是一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林氏宗祠是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94年),太始祖和成桂公得贤人赣州赖日炳先生指点后建“林氏宗祠”,立匾“作求堂”。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图为“校友工作中心”小分队在林氏宗祠
“作求堂”祖祠,坐落于本村中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开居祖繁盛公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从诏安林厝“四德堂”迁入,明永乐二年 (1404)建祠,明嘉靖癸丑丑(公元1553 年)修建,1988年重修,祠内有“作求堂”“选魁”“明经”“清勤自励”“中宪大夫”等牌匾。“作求堂”祖祠,于高处观其地,五山环抱,卧牛饮水,前有横岭为案,大帽山朝,地灵人杰。来龙依收水归库推入首龙应为癸龙今港西山过脉入羊角山过鞍山汇庙山余气,落穴卧牛饮水之牛嘴,坐向丑山未向兼癸丁,坐周天258度,牛11度,丁丑向丁未吉度分金。砂:大帽山丁峰为财峰,乞食山为生旺峰...来水左水甲方等,去水前埕为坤方,前池塘为丁方天井出水巳方、丁方、庚方缺六运,中心立极左开辰门,右开戌门,消砂纳水补齐六运。人才:出文举等。先哲开祖立基,以祈宗运长久。
随着时间的流逝,林氏宗祠的外墙逐渐脱落,墙体内部老化,房屋构件风化严重,梧龙村在实施振兴战略后,镇村将把留住传统文化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推手,在保护优先宗祠原貌的基础上推进村落推进梧龙村落景观改造,结合池塘夜景提升、文化公园改造等工程建设,配套修缮名人故居、小展厅、资料室等,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精品路线,打造“古韵梧龙”新地标,助推乡村振兴。
最后,校友工作中心三下乡实践工作小队来到了庙山公园,据了解在此之前,梧龙村落缺少休闲娱乐设施,居民没有合适的场所进行活动,根据梧龙村的实际情况与附近村民的需求,针对庙山公园原有“难停、难行、难玩”等问题进行调整。之后,庙山公园提升改造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登山步道、景观亭、生态停车场等,并新增绿化、照明、监控、给排水工程及相关附属配套设施等,将改变原有公园提升功能分布凌乱、基础设施老旧、景观环境较差等问题,建成一个集生态休闲、康体健身、游憩等为一体的公共空间,成为西埔县生态城市的一张新名片。

图为庙山公园大门口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东山县西埔镇围绕“富美新东山”发展理念,通过实现公园绿地与城市生活相融合,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城市公园,既美化了人居环境,也方便了市民休闲锻炼,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油然而生,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东山县的经济增长与综合实力发展。
责任编辑 宣传中心 刘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