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漳州7月8日电(通讯员“校友工作中心”小分队)
2022年7月8日星期六,为充分了解及学习地方乡村振兴的历史,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SAF)“校友工作中心”三下乡小队前往福建省东山县梧龙村村部,在当地负责人的带领下,了解梧龙村的乡村振兴历史。
地理位置
2023年7月8日星期六下午16时,当地负责人在当地村部向小分队展开了介绍。当地村部负责人介绍道:梧龙村地理位置优越,依凭山峦,背倚大海,人口数量丰富。梧龙村位于东山县东南部,东临金銮湾、南毗冬古村,北临顶西坑村、西埔村,西南邻金石村、探石村,东北毗临湖尾村,交通便利,对外贸易便利。

图为“校友工作中心”小分队成员在对负责人沟通。通讯员江佳敏供图
发展历史
2023年7月8日星期六下午16时30分,当地负责人紧接着向小分队介绍了梧龙村的发展历史: 梧龙村在明嘉靖九年(1530)前属漳浦县,之后在明嘉靖九年诏安建县属诏安县五都。清雍正十三年(1735)为五都二图梧(浯)龙保。东山建县后,归属第三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归属于东山县复兴乡梧金保、龙营保。解放初期被命名为西埔区(二区)梧龙乡。在1956年与探石合为白埕区梧龙乡。1957年撤区并乡,为西埔乡梧龙小乡 (探石村另析出为探石小乡)。1984年改名为西埔镇梧龙村。并且负责人介绍道:梧龙村原名“浯龙村”。根据村中林氏族谱记载:“浯者,吾旁水而居,吾即茂林姓也。浯江收牯山左右垂簾水,纳四周玉液泉,真乃源远流长也。祖择此山而居。祠堂侧、浯江旁处原有五个树篮,故村名“五篮”。明末七世同知公巧取浯江并龙山之义,更名为“浯龙”。清代十五世清音秀才取义以梧乃旺木之象,又改名为“梧龙”。水乃养木之本属相生旺,比长生旺更胜一筹。

图为“校友工作中心”小分队采访当地负责人。通讯员江佳敏供图
宗祠历史
2023年7月8日星期六16时50分,在介绍了村落的历史之后,当地负责人还热心地向小分队介绍起当地宗祠的历史: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94年),太始祖和成桂公得贤人赣州赖日炳先生指点卜居圣地后,儿孙发展迅猛(卓氏自徙他乡)于明嘉靖癸丑丑(公元1553 年)协力置建“林氏宗祠”,立匾“作求堂”。“作求堂”祖祠,坐落于当地村中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开居祖繁盛公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从诏安林厝“四德堂”迁人,明永乐二年(1404)建祠,明嘉靖癸丑丑(公元1553 年)修建,1988年重修,祠内有“作求堂”、“选魁”、“明经”、“清勤自励”、“中宪大夫”等牌匾。“作求堂”祖祠,于高处观其地,五山环抱,卧牛饮水,前有横岭为案,大帽山朝,地灵人杰。来龙依收水归库推入首龙应为癸龙今港西山过脉入羊角山过鞍山汇庙山余气,落穴卧牛饮水之牛嘴,坐向丑山未向兼癸丁,坐周天258度,牛11度,丁丑向丁未吉度分金。大帽山丁峰为财峰,乞食山为生旺峰...来水左水甲方等,去水前埕为坤方,前池塘为丁方天井出水巳方、丁方、庚方缺六运,中心立极左开辰门,右开戌门,消砂纳水补齐六运。先哲开祖立基,以祈宗运长久。

图为“校友工作中心”小分队在林氏宗祠前。通讯员王心月供图
乡村振兴促发展
2023年7月8日星期六下午17时30分在介绍完当地村落历史之后,负责人提出:乡村振兴的实施是为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历史上,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与复兴也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要求,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有利于助力农村高质量脱贫,助推农民致富增收。
当前我国乡村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发展经济要求一体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不能忽略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也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因此当地负责人提出乡村振兴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村村民的鼎立支持。

图为“校友工作中心”小分队与当地负责人合影留恋。通讯员舒亦男供图
责任编辑 宣传中心 李雨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