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泉州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技艺的历史温度,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团务中心“灯映乡情,艺传心声”实践队在2024年7月21日上午抵达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第二站——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深入探究泉州千年非遗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作为国内最大的非遗馆,荟萃泉州众多珍贵的非遗保护项目。馆内布局精心,设有二至五层展区,分为“物华之美,民间瑰宝”、“民俗之风、浓情闽南”、“泉腔之韵,晋唐遗响”、“天工之巧,匠心营造”四大主题,陈列超过650件各式非遗珍品,吸引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至。
踏入馆内,仿佛穿越时空,一个个正红色的非遗魔方映入眼帘,引领着参观者们重温闽南文化的辉煌篇章,感受泉州历史的深厚底蕴。非遗馆二层精心陈列诸多传统美术工艺品,如石雕、木雕、纸织画、木偶头雕刻、彩扎、纸扎、花灯等,这些传统工艺品承载着泉州悠久的历史风韵;三层巧妙地通过泉州的民俗风情、音乐、戏曲等形式,传递出泉州人民的生活情调与精神风貌;四层则聚焦于泉州的传统技艺展示,彰显出泉州匠人们的匠心独运。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一路细细观摩、认真聆听,了解各项非遗文化藏品的背景、工艺及内涵,设身处地感受根植于民间、口传心授的文化瑰宝。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当属泉州花灯,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独特,样式之千变万化,堪称南方花灯艺术的典范。泉州花灯既是中国优秀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以其独步天下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将东方之美传扬四海,令世界赞叹。
图1 讲解员对泉州非遗馆进行介绍
摄影者:郑艺微
在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空间里,队员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更能触摸其背后的奥秘,亲手体验藤编、布雕画、木偶头雕刻等传统技艺,在与传统文化深入交互中体会文化脉络的延续,深切感受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独特魅力。
图2 实践队队员体验雕刻技艺
摄影者:杨青霞
下午,实践队队员们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开展调研,将采访的人群分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针对不同年龄人群,以直面采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共采访了30余名游览者,收集了200余份问卷。
通过采访和调研,队员们获悉近乎八成的居民对泉州花灯比较了解和喜爱,但由于工艺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缺少空闲时间等因素,未能体验和学习花灯制作。同时,问卷显示,大多数居民对泉州花灯的了解依旧停留在外观上,对其文化内涵及制作工艺的了解仍有待提高,非遗传承道阻且长。从一些长者的反馈中队员们得知,在过去,泉州花灯从业人员存在数量锐减、老龄化严重及缺乏相关保障等问题,如今,得益于泉州当地政府的宣传保护与政策扶持,上述问题均已改善,泉州花灯焕发出新的活力。
受访游客陈女士表示,自己是因为浔埔簪花来到泉州,经过几天的游览,受政府宣传影响,这才了解到工艺精美、色彩斑斓的泉州花灯,希望自己能购买一盏小型花灯当作纪念品,但不知道到在何处购买。对此,实践队队员们亦感受颇深,纵使泉州花灯被广大游客认识和喜爱,但由于其制作周期长、工艺繁多,想要大面积推广,让花灯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任重而道远。
图3 实践队队员采访游客陈女士
摄影者:郑艺微
回溯千年历史,时代之发展迅猛如洪流,万物更迭于转瞬之间。非遗的传承,如同守护一盏在风雨中摇曳的微弱灯火,不易而又必须。弘扬传统文化,每个人都应付出自己的一份力,才可让千年非遗之花在新时代绽放,流动不息,传承不止。
图4 实践队队员合影
摄影者:郑艺微
责任编辑 陈昭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