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赓续,弦歌不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源泉。”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青春筑梦,非遗寻根之旅”实践队于2025年7月21日走进厦门蔡氏漆线雕艺术馆,解码漆线雕这项指尖上的艺术,感悟中华文化的脉搏,弘扬中华非遗文化。

图1:实践队到达艺术馆
拍摄者:李维
一线一缠一世界。厦门漆线雕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凭借一根线走走停停,就能勾勒出精美的纹饰,再辅以璀璨金箔,创造出繁复华丽、立体生动、金碧辉煌的艺术珍品。2006年,厦门漆线雕以其精细的线条、立体的层次和独特的光泽荣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厦门蔡氏漆线雕艺术馆七楼展厅陈列着众多精美的非遗工艺品,其中不乏作为国礼赠予外宾的珍品。据艺术馆负责人张学平老师介绍,这些工艺品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最初用于佛教器物装饰,后经蔡文沛、蔡水况等老一辈艺人的创新,逐渐演变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展品包括赠予泰国国王、菲律宾总统等外宾的国礼,尤以2017年脱胎漆线雕《神武大元帅》最为瞩目。该作品作为第九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正式国宾礼品,馈赠予与会各国元首,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

图2:张学平老师讲解
拍摄者:陈曦

图3:展区展品
拍摄者:林嘉绮
艺术馆三楼的生产车间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记忆融合的核心区域。匠人们正专注地进行盘、结、绕、堆等工序,每一道步骤都要求极高的精准度与耐心。张老师表示,制作一件完整的漆线雕工艺品需经历六轮反复打磨,耗时长达一年。现场展示的半成品形态各异,充分体现了工艺的多样性与艺术价值。工坊不仅承接高端定制订单,还为参观者提供近距离观察传统技艺的机会,使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严谨与匠心。

图4:艺术馆三楼制作工坊
拍摄者:陈曦
每周,毗邻工坊的研学基地都迎来大批中小学生,他们动手实践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基地内设有夏令营专区,孩子们可在指导下完成简单的工艺品制作,如尝试基础图案勾勒。张老师认为,研学活动旨在从小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目前已与多所学校建立合作,包括与新加坡湖滨小学的校际交流项目。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非遗技艺得以传播,也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鲜活力。
在张学平老师的引领下,实践队深入了解了蔡氏漆线雕艺术馆的空间布局与历史脉络。“若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漆线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至少需历经十年的实践锤炼”。张老师向队员们指出,由于制作一件完整的漆线雕作品所需时间较长,经济收益难以精准预估,致使真正投身于漆线雕学习的人员数量日益减少。他期望有更多青年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参观厦门蔡氏漆线雕艺术馆,不仅是遇见一项精美的传统工艺,更是探寻中华文化传承的密码。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浪潮之中,传统工艺所面临的挑战已浮出水面。蔡氏漆线雕传人无惧风浪,仍以匠心为笔,在传承与创新间游走,让这 “线为灵魂”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迷人光彩,持续成为厦门的文化标识。
责任编辑 宣传中心 林锶淇
校对 王艺璇 伊炜真 陈昭蓉 张婧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