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数字技术与纺织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探究国产设备迭代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数字引擎驱动科技创新,科技赋农织就长乐新图” 实践队于 7 月 21 日走进福州长乐立华智纺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实地调研与交流活动。实践队希望通过考察企业在设备研发、产学研合作及国产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成果,为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青春视角与思考。

图为立华智纺科技有限公司余加敏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7月21日上午,实践队抵达立华智纺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副总经理兼厂长余加敏热情接待并带领实践队开启调研之旅。“纺织产业的升级,始于设备的革新。”余加敏开篇点明企业核心发展理念,并通过智能管理屏介绍企业转型历程:从传统纺纱企业起步,如今已形成“设备制造 + 软件开发 + 纺纱生产” 的多元化格局。

图为立华智纺有限公司生产制造间生产机器
同时余厂长重点展示了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物流设备:“这是我们对传统粗纱机、细纱机和落龙机的颠覆性改进 ——新设备能跳过中间环节直接生产商品,生产流程简化近 40%。” 目前,公司已投入 4 台该设备,可处理 10 万吨货物。余厂长强调:“这些设备 100% 国产化,不仅加工精度完全满足生产需求,成本较进口设备降低 30% 以上,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图为实践队观察新型物流设备的运作流程并了解其生产环节

图为余厂长向实践队讲解纺织材料
在生产车间,机械运转的精密声响与数据屏上跳动的参数,勾勒出 “产学研” 融合的生动图景。余厂长介绍,企业与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稳定合作,通过“项目分包” 模式实现优势互补:“高校的软件开发团队帮我们攻克了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的难题,而我们则为学生提供生产现场实践平台,让理论落地生根。”

图为余厂长向实践队讲解智能控制系统
谈及技术挑战,余厂长坦言:“加工精度曾是瓶颈,但通过与高校联合攻关,国产设备已能满足 95% 以上的生产需求。” 他指着一台细纱机的操作面板说:“这套系统的算法模型,就来自高校团队的研发成果,现在每小时能多处理 2 吨原料,误差控制在 0.1 毫米内。”

图为余厂长向实践队讲解细纱材料

图为余厂长为实践队介绍纤维分类
参观完生产车间后,实践队来到了技术研究室。“创新的核心是‘保护’与‘突破’并行。” 在技术研发中心,余厂长特意强调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新型物流设备已申请 12 项专利,涵盖机械结构、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正因有知识产权护航,我们才能放心投入研发,目前已有 3 个国家的企业来咨询技术合作。”
当被问及国产设备的维护时,余厂长自豪地说:“过去依赖进口设备,不仅要支付高额进口税,维护还需要依赖国外工程师,现在我们的工程师团队能自主完成维护工作。”

实践队与余厂长交流探讨纺织产业发展前景
交流中,实践队与余厂长讨论了中国近年来在科技进步方面的显著成就,了解到国内纺纱设备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的转变,以及在维护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自给自足。此外,探讨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纺织等传统行业的革命性影响。最后,余厂长强调了持续不断学习精进的重要性,以及信息革命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深刻变化。本次讨论加深了实践队对“科技 + 产业 + 金融” 融合发展的理解。
最后,参观交流完后,实践队进行合影留念。实践队队员表示:“原以为纺织业只是‘纺纱织布’,没想到背后是设备创新、产学研协同、国产技术突围的立体图景。立华智纺的实践让我们看到,自主创新才是产业升级的‘金钥匙’。”

图为实践队师生合影,为本次调研画上圆满句号
此次探访,实践队不仅见证了纺织产业从 “传统制造” 向 “智能智造” 的转型轨迹,更深刻理解了国产技术自信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意义。未来,实践队将梳理调研成果,为长乐纺织产业的数字化及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贡献更多青春智慧。
责任编辑 宣传中心 陈思睿
校对 王艺璇 伊炜真 陈昭蓉 张靖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