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漆线非遗 赋能活态传承
   来源:会计与金融学院     撰稿:罗春华,吴婧婷,吴中豪,郭雨辰,刘婧淳     2025-08-02      浏览次数:11    

为响应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号召,探寻非遗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与传承之道,2025年7月19日至24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暑期三下乡“青春筑梦,非遗寻根之旅”实践队聚焦厦门漆线雕这一国家级非遗文化,以问卷调研、人物访谈、场馆探访、社区互动等多元形式,开展系统性调研,深入挖掘其传承密码与创新路径,以青春视角为非遗注入新思考。

实地调研察实情 漆线雕认知细剖析

实践队员分别在厦门SM城市广场、博物馆、湖里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最终收集厦门SM城市广场258份、湖里社区211份、博物馆276份问卷。数据显示,漆线雕公众认知存在“认知率偏低、转化链薄弱、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推广传播亟待发力。

从整体认知来看,三地平均认知率仅48.5%,其中博物馆认知率最高,达50.72%;厦门SM广场最低,为46.51%,均未过半。超50%公众对这一非遗缺乏基本了解,反映出非遗传播者与公众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抑制了市场需求的自然形成。从群体层面分析,18-25岁年轻群体在三地占比均超59%,是核心受众,但该群体认知率与其他年龄层无明显差距。例如社区年轻群体占比超60%,整体认知率仍不足50%,显露出传播内容未贴合其偏好,与“市场细分”原则脱节,导致资源投入效率不高。这意味着,要实现漆线雕的活态传承,贴合市场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关键。

图1:厦门市博物馆受访者对漆线雕的了解程度

图2:厦门SM广场民众对漆线雕的认知程度

图3:社区受访者对漆线雕的了解程度

图4:受访者年龄占比统计

认知渠道同样呈现出明显的场景分化:厦门SM城市广场受访者通过社交媒体了解的占比达69.17%,社区受访者通过旅游景点了解的占比达55.1%;博物馆受访者则更依赖旅游场景,占比36.23%;但这些高触达渠道并未转化为深度参与——社区仅26.53%受访者参与过相关活动,博物馆70.29%受访者仅“简单浏览”,印证静态传播效果有限,导致“认知——行动”链条断裂。从需求端看,三地公众均对互动体验有较高期待,社区57.14%受访者青睐非遗工坊体验,博物馆76.81% 受访者期待手工课程,但供给端仍以静态展示为主,形成供需错配,未能充分释放公众的潜在体验价值。

图5:厦门SM广场民众对漆线雕的认知途径

图6:社区居民对漆线雕的认知渠道

图7:厦门市博物馆受访者对漆线雕认知途径

图8:厦门市博物馆受访者对漆线雕的了解程度

图9:社区居民感兴趣的漆线雕文旅结合形式

图10:厦门市博物馆受访者希望增加的漆线雕互动体验

匠心坚守古艺魂 巧手拓开新途韵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公众的认知与参与现状转向技艺传承的一线现场时,会发现另一番景象:实践队员走进漆线雕传承现场时,匠人们的口述勾勒出这门技艺的生存图景,其中既蕴含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坚守,也彰显出对时代的主动回应。

厦门聚宝堂漆线雕工作室内,店主蓝永昌将漆线雕成品逐一向实践队员展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清明上河图》,在谈及这幅作品时,蓝永昌先生难掩自豪:“光桥上的人物就用了近百种缠绕技法,5个多月才完工,就想让老祖宗的画通过漆线雕‘活’起来”。

图11:《清明上河图》

摄影者:蓝永昌

经蓝永昌先生进一步介绍,漆线雕在春节、中秋等传统佳节以及婚礼等喜庆时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采,成为传递美好祝愿、营造热烈气氛的匠心之作。此外,漆线雕作为国宾级礼品,多次赠予国际贵宾,扮演着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正是这些场合的广泛应用,赋予了这一古老技艺新的生机,向世人展示了闽南传统工艺的无穷魅力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

鹭艺轩的工坊里,厦门漆线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第五次全国自强劳模荣誉获得者郭劲旺向实践队员们介绍:源自闽南的漆线雕,是独特传统工艺。早期用于佛像装饰,称“妆佛”。20世纪中叶,经蔡文沛、蔡水况等大师推动,脱离佛像装饰范畴,成为可在盘、瓷器等多种载体创作的独立艺术。如今,漆线雕是闽南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审美的集中体现。这门历经三百余年、2006年获国家级非遗称号的“指尖绝技”,最令人称奇的是,细如发丝、韧如金线的“漆线”,经匠人灵巧指尖缠绕、堆叠、塑形,化作金碧辉煌、精致绝伦的神佛衣冠和龙凤吉祥图案。

图12:实践队员采访郭劲旺老师

拍摄者:蔡雨恬

探索传统技艺的传承模式时,郭劲旺老师摸索出一条可行路径——通过教育传承、研学体验、展览推广等,培育青少年接班人,让漆线雕从闽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郭老师的女儿为避免技艺失传,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毕业后积极投身传承工作,守护这一中华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在蔡氏漆线雕艺术馆中,省级传承人蔡超荣和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平的“分工协作”令人印象深刻。蔡超荣老师专注技艺,坚守“漆线盘绕的精髓不能丢”,推动颜色、材料创新却不离传统根基;张学平老师负责经营,探索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甚至尝试与现代家装结合。“过去传承是法律要求,如今更多源于热爱与责任自觉。”两位老师坦言,尽管传承之路已见成效,但行业仍面临难题:作品互动性不足、核心竞争力待提升,短视频推广未达预期。

图13:实践队与蔡超荣、张学平访谈

拍摄者:刘婧淳

从蓝永昌的“让传统活起来”,到郭劲旺的“手把手传技艺”,再到蔡超荣与张学平的“守正创新双轨走”,匠人们以不同方式回答着同一个命题:如何让三百年漆线雕在当代延续生命力。他们的故事里,有政府资金支持的助力,有对年轻一代的期盼,更有面对困境时,那份“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

指尖跃动漆线魂 实践体悟非遗韵

为深入了解漆线雕这门非遗技艺,而非仅停留在欣赏成品与聆听讲述的层面,实践队于7月20日前往厦门市同安区鹭艺轩漆线雕制作工厂,亲身参与制作,触摸工艺肌理,探寻背后的匠心密码。

“操作要用笔侧锋,避免笔尖让漆泥附着,从事这行得坚守严谨细致、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郭劲旺老师始终坚守漆线雕的传统手工技艺,他向实践队员们讲解了漆线雕的基本制作流程:先将桐油炸制成生桐油,再煮成熟桐油,随后往熟桐油中加入优质矿物质粉,捶打制成漆泥;之后根据创作需求将漆泥搓成线,按压到底稿上,利用桐油的特性固定线条;接着将作品晾干,晾干后贴金箔,最后进行清洗。 

在郭劲旺老师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之后,实践队员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了漆线雕的制作过程中。在实践环节,实践队员们按照郭老师的指导,尝试着将漆线均匀地缠绕在碟子上,这是漆线雕的基础工艺之一。他们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漆线的张力,确保线条既紧密又平滑。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实践队员遇到了困难,有的漆线缠绕得不够紧实,有的则在缠绕时出现了断裂。郭老师不厌其烦地一一纠正他们的手法,并示范如何调整力度和角度,以达到最佳效果。在克服了制作过程中的种种阻碍后,实践队员们终于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简易漆线雕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在技艺上还远不及传承人的水平,但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队员们的心血和努力。

图14:实践队员们制作漆线雕

拍摄者:颜思雨

在学习制作漆线雕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深切领略了漆线雕技艺的独特魅力以及它的繁复精巧。队员们不仅了解了勾勒细线的核心要义,更体会到每条线条需经数十次修饰、方寸作品需数日沉淀的匠心——这背后是匠人们倾注的专注与敬畏,以及对 “慢工出细活” 传统的坚守。通过亲身参与制作,实践队员们触摸到漆线雕的“筋骨”,读懂“匠心”重量,认识到指尖流转的漆线既是技艺传承,更是文化延续。实践队员们带着亲手制作的作品与满心得悟离开,心中已然埋下了守护非遗的种子——这份源于实践的深刻认知,终将化作青春力量,助力漆线雕这门古老技艺在时代长河中持续闪耀光芒。

金线盘绕连烟火 学子义卖续文脉

实践成果的落地生根,终需回归社区土壤。7月24日,实践队深入湖里社区,设置漆线雕主题义卖宣传点,将亲手制作的漆线雕作品带入生活场景。展台陈列的漆线雕嵌线纹盘纹饰鲜活,吸引众多居民驻足观赏。实践队员担起文化传播之责,借助展品现场讲解漆线雕纹样的丝丝精妙与盘结技艺的灵动巧思。

图15:实践队员摆摊

摄影者:董志超

此次行动以“青春之手”搭建起非遗与社区的桥梁。义卖现场由此成为漆线雕文化传播的天然连接器,义卖所得将用于支持漆线雕的传承发展,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探索出一条“青年带动、体验为桥、社区扎根” 的传承新路径。漆线雕的金线在烟火街巷中盘绕,青春力量于文化接力中闪光,为非遗注入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漆线绵延承古韵 青春接力续华章

漆线雕艺,薪火相传。这门指尖上的绝技,在岁月流转中愈发醇厚,始终闪耀匠心的光芒。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青春筑梦,非遗寻根之旅”实践队的六天寻根之旅,既是一次对非遗生命力的深度勘探,更是一场青年与传统的双向奔赴。

通过深入厦门多地,对话传承匠人,探访工坊展馆,更亲手学习漆线雕制作等方式,触摸技艺的温度与灵魂,为这一国家级非遗的活化传承探寻路径。

为期六天的寻根之旅落幕,而青年与非遗的故事正翻开崭新篇章。调研中发现的传播短板,将成为我们持续探索的方向;匠人们的坚守与期盼,将化作我们行动的坐标;社区里萌生的文化共鸣,更让我们确信:青春力量的注入,能让非遗从“被保护”走向“被热爱”。实践队将带着收获的思考与饱满的热忱,在传承之路持续前行,用青春力量实现与非遗传承的同频共振,书写厦门漆线雕与青春交织的奋进篇章,让漆线雕的金辉照亮更远的未来。

责任编辑 宣传中心 张灵芸

校对 王艺璇 伊炜真 陈昭蓉 张婧玮


通知公告
动态资讯
热门推荐    
  • “送‘学’上门,‘书’写未来” ——财务管理学生党支部开展送学上门立项活动

    (撰稿者宋昕昕)对入党申请人的培养教育工作,一直是党组织十分重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高校作为发展党员...


    来源: 会计与金融学院           作者: 宋昕昕
    2020-11-30     


  • 关于举办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

    各位同学:为了进一步发扬大学生“双创”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双创”竞赛,为迎接第五届“互联网+”...


    来源: 宣传中心           作者:
    2019-03-15     


  • 会计与金融学院2019届毕业生学生事务安排表(持续更新中)

    各位2019届毕业生同学:大家好!时光荏苒,毕业在即。为方便各位同学安排好返校时间,就下学期毕业生的事项...


    来源: 会计与金融学院           作者:会计与金融学院
    2019-01-23     


  • 2018-2019第一学年会计与金融学院学风建设项目公示

    2018-2019上学期学霸效应(自习)公示(1).xlsx2018年12月无手机课堂公示.xls公示期自院网发布日期起一周内...


    来源: 会计与金融学院           作者:
    2019-01-09     


  • 第四届“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圆满结束

    会计与金融学院科创中心承办的第四届“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于2018年12月21日圆满落幕,本...


    来源: 宣传中心           作者:会计与金融学院
    2018-12-30     


  • 我院与国家税务总局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签约

    12月25日上午,我院与国家税务总局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校地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在经管大楼A4...


    来源: 会计与金融学院           作者:
    2018-12-26     


  • 电话:0596-6288751    传真:0596-6288714

    E-mail:safdep@xujc.com

    招生热线:0596-6288416

    地址:福建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经管大楼



    Copyright © since 2019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