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线雕的传承密码,响应国家加强非遗保护的号召,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青春筑梦,非遗寻根之旅”实践队于2025年7月20日、22日先后走进厦门聚宝堂漆线雕工作室与蔡氏漆线雕艺术馆,对话民营企业家蓝永昌、省级非遗传承人蔡超荣及企业负责人张学平,解码千年技艺的守正创新之路。

图1:采访蓝永昌先生
拍摄者:李维
实践队员们步入店内,店主蓝永昌先生热忱引领实践队员参观展品。数百件漆线雕作品在射灯映照下熠熠生辉,细若发丝的漆线于瓷瓶、木胎之上盘绕出腾跃的龙鳞与翻卷的云纹,宛如凝固的金色河流。其中,墙面悬挂的一幅金光璀璨的漆线雕古代盔甲照片尤为引人注目,这是 2017 年厦门金砖国家会议期间中方赠予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国礼。作为多次见证中外邦交的国宾礼品,漆线雕已然成为传递闽南工艺神韵与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重要纽带。
观赏过程中,实践队员就漆线雕的技艺特质展开访谈。蓝永昌先生介绍,这项传统工艺常见于各类传统节庆及喜庆场合,既承载着美好的祝福寓意,又在多元场景中延续着蓬勃的生命力。谈及传承事宜,他坦言该行业曾深陷困境,幸得厦门市非遗专项资金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加之从业者秉持“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信念坚守岗位,才使这门技艺得以薪火相传。“年轻一代是传承工作的关键所在,期盼更多人能够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殷切期望,与行业守护者们的实践行动形成鲜明呼应。

图2:合照
拍摄者:杨青霞
在漆线雕的传承脉络中,蔡超荣与张学平两位老师的坚守事迹尤为感人。二者虽结缘缘由各异——蔡老师因家族使命与艺术热忱从厨艺雕刻转型投身漆线雕领域;张老师则因公司任命与漆线雕结缘后渐生挚爱,但他们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心,通过分工协作共同推进漆线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往昔传承多为法律所要求,如今则更多源于内心的热爱与责任担当。” 张学平老师的深切感慨,道出了当代传承人的精神蜕变历程。

图3:采访
拍摄者:刘婧淳
漆线雕之所以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正源于其“守正创新”的智慧。历经三次重大变革,如今在颜色调配与材料选用方面持续实现突破,既留存传统技艺的精髓,又积极探索新材料的应用路径。蔡超荣老师的作品始终以传统风格为根基,彰显出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十余年来,他们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走进校园、深入社区,在 “传帮带” 模式与国家政策的双重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开始关注这门古老技艺。

图4:合照
拍摄者:匿名
这一承载千年闽南文化精髓的非遗瑰宝——漆线雕,在守正与创新的交融中焕发新生。从国礼之尊到民间之趣,它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璀璨纽带,亦是传统匠心的生动写照。在像蓝永昌、蔡超荣、张学平等传承人的坚守下,漆线雕技艺跨越时代桎梏,通过“传帮带”模式走进校园、融入社区,点燃年轻一代的文化热情。金砖国礼的荣耀与市井烟火的气息交织,印证了传统工艺的永恒魅力——既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更赖“守正创新”的智慧。如今,漆线雕正以青春之名续写华章,让非遗的薪火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 宣传中心 林锶淇
校对 王艺璇 伊炜真 陈昭蓉 张婧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