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AI 会做梦吗?”“它能帮我写作业吗?”“太神奇了!机器人真能听懂我说话吗?”
11月2日,在厦门市海沧区嵩屿街道钟山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智教赋能——AI世界初体验”活动上,孩子们围着志愿者们兴奋地分享自己设计的AI伙伴。这场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团委与海沧区团委联合举办的第五期“海沧区社区治理大学生帮帮团”公益活动,来自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希望之光志愿者队以AI技术为载体,让小朋友们通过亲身参与将抽象的AI技术转化为可知可感的体验,实现了知识传递与素养培育的双重赋能。

创新形式破壁垒 趣味课堂播种子
“面对注意力短暂、思维跳跃的儿童群体,单纯的理论讲解难以奏效。” 本次活动的项目负责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24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殷天赐介绍,团队因而摒弃传统授课模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AI猜猜猜”“人体机器人”等一系列互动游戏。在“AI小画家”环节,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描述奇幻场景,志愿者们通过“即梦”等AI软件生成专属画作,一张张惊叹的笑脸定格了科技带来的创意乐趣。

本次活动的主讲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2024级学子曾乐晗对此深有感触:“从环节策划到现场落地,最打动我的是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会围着我追问‘AI 会做梦吗’,主动探索的热情让课堂充满活力。”90分钟的相处中,没有难懂枯燥的理论,志愿者通过“基础概念—应用案例—实操体验”的清晰框架,将“指令”“识别”等核心知识融入生活场景类比,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培养逻辑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未来,我想带着更多创意继续参与,用科技点亮孩子们的好奇心。”她笃定地说道。
校社携手强合力 青春担当显作为
“这场公益课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学子的专业素养与社会担当。” 嵩屿街道钟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管理员蔡慧琼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她表示,希望之光志愿者队展现出出色的知识转化能力,面对不同年龄层儿童的差异化需求,通过分组教学、一对一答疑等方式确保每位孩子都能深度参与体验,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区需求的精准对接。

2025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卢井然作为新生志愿者,她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们认真参与的瞬间。“看着他们为完成任务凑在一起讨论,眼睛亮闪闪的样子,让我更深刻理解了志愿服务的意义。”
此次活动的9名志愿者分别来自4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背景下的他们分工协作,既有主讲老师的统筹引导,也有实验室站长的专项讲解,还有流动志愿者的贴心协助,让活动不仅“办成了”,更“办活了”。
薪火相传续合作 智教赋能向未来
“AI教育的本质,不是技术的灌输,而是想象力的唤醒与责任的启蒙。” 殷天赐的感悟道出了活动的核心价值。此次活动是希望之光志愿队与海沧区团委的首次合作,却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社区家长的肯定、孩子们的喜爱,让志愿者团队坚定了继续深耕社区教育的决心。
据悉,双方已达成初步意向,计划在寒假期间开展3-4天的美育支教活动,将智教赋能的触角延伸至更广泛的领域。钟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表示,期待未来能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志愿者团队继续携手,在智教赋能、文化共建等更多领域探索合作,让青年力量为社区发展注入新活力,让有温度、有深度的公益活动点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书写校社联动的美好篇章。
科技有温度,教育有光芒。这场AI启蒙公益活动,不仅为社区儿童打开了通往前沿科技的大门,更彰显了当代大学生扎根实践、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当青春智慧遇上童心梦想,当高校资源对接社区需求,智教赋能的种子必将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成长之花。
责任编辑 宣传中心 郭珈序
校对 王艺璇 伊炜真 陈昭蓉 张婧玮